信息参考
学校中层干部会各小组建议摘编
2017年是学校“改革落实年”。面对综合改革的形势任务,只有牵住“牛鼻子”,才能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进而开创“一子落满盘活”的良好局面。新春伊始,学校召开2017年全校中层干部会,这是一次“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重要会议。会上,大家围绕学校工作要点列出的工作任务,突出问题导向,谈改革话发展,踊跃建言献策。现将大家提出的有关建议分类整理摘编,供各位领导参阅。
一、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尽快出台学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配套文件。
2.发挥好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切实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让每一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培训关、考核关。
3.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抓紧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推动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提高,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
4.发挥好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知名校友等人员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为本,从全员育人做起,多渠道、多形式让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知名校友、学科带头人等人员走进学生、引领学生。
5.突出抓好学风建设。结合一流本科教学建设,加大对学院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在指导教师薪酬、实验室配备及场地供给等方面加大扶持,进一步扩大学生参加面,提高学生获奖的层次和人次。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课堂效果管理,严格落实学习过程记录、监控等课堂管理制度,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切实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外活动与学习主业的关系。
二、关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6.实行学院分类管理。针对理、工、文等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政策,尽快实行学院分类管理和建设。加大对学院管理干部授权的力度,制定权责清单,强化目标考核,调动其积极性。在资源分配、条件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对于新组建的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等学院,给予适当倾斜。
7.赋予学院更大办学经费自主权。赋予学院在办学经费调整使用上更大自主权限,使学院能够更加灵活合理地使用经费,避免经费“好看不好用”。
8.加强工作督导检查。加大对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以及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情况的督导和检查,不断提高机关部门和干部的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和工作效能。
三、关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9.增强课堂教学生命线意识。统筹“一流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尽快出台教师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实施细则,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教学质量与绩效、职称评审挂钩,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取消教辅人员校内岗位津贴“9折”制度。
10.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转变教师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第一、第二课堂的全过程。明确职责,积极准备,尽早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11.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招生方面,充分认识到生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抢生源”的意识;第一时间发布调剂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和共享;复试时间“关口前移”争取主动,复试环节取消“英语”考试,建立灵活有效的研究生调剂复试机制。其中,博士生招生向重点科研团队、重点学科倾斜支持。培养方面,提高毕业环节门槛,特别是人文社科类。
四、关于学科建设改革
12.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学科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分类考核,既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又鼓励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对于化学、材料、工程等一流学科,在重点建设、凸显科研的基础上,围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声誉等领域,统筹论文应用、社会需求、行业影响等因素,提前规划学科综合评价机制及相对应的扶持资助机制。
13.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按照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一流学科”建设进行研讨交流,开展前瞻性研判,找准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盲从、不乱从,进一步明确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的建设方向,争取更多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按照“关注一批、培育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构建学科梯队,增强发展后劲。
1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快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振兴计划,重视国家、省、市思政专项和人文社科项目申报,推进人文社会学科“脱贫”攻坚。
15.组建人文社科学部。切实发挥人文社科处作用,尽快组建人文社科学部,整合校内资源,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力争产出高水平成果。
五、关于科研体制改革
16.加快构建科研协同大格局。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全校科研资源的协同整合,坚决避免“单打独斗”现象,建设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提高对横向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与地方科研单位、研究院的合作对接。
六、关于人事制度改革
17.加快推进职员制改革。参照部属院校有关做法,积极推进职员制改革,稳步提高管理人员待遇,为年轻干部成长进步和作用发挥提供平台,调动其积极性,稳定管理人员队伍。
18.改革实验编制教师、教辅人员管理。出台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教师管理的有关办法,改变目前实验室教师“质量不高、人员不稳、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创新和完善教辅人员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其职责范围,更好发挥其作用。
19.提高理论课堂教学课时费。进一步重视基础课教学,提高基础理论课课堂教学酬金,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奖励一线优秀教师,提高一线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上好每一堂课。
七、关于人才队伍建设
20.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和机制创新。将院士、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育以及国家大奖培育等重大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重点学科,并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注重以团队为依托引进人才,避免分散力量、单打独斗。人才引进条件不能一刀切,适当提高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
21.重视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为青年教师设立1-2年的培养期,期间担任老教师助课,不独立承担教学任务。鼓励青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或延续博士期间科研工作或申请纵向课题。强化岗前培训,创新形式内容,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忠诚学校、忠诚岗位”的意识,善待学生,热爱岗位,有所成就。
22.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出台“技能型”人才引育政策,引育一批实验室管理维护、财务、基础保障等领域的“工匠型”专业人才。
八、关于干部队伍建设
23.落实“五好”干部要求。发挥好校院两级党校教育培训职能,构建干部教育培养长效机制。围绕“五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担当精神、规矩意识等方面要求,加强干部培训尤其是新提拔中层、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
2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牢固树立“辅导员队伍是学校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九、关于大学文化引领
25.加强“五有”内涵宣传教育。通过有效途径和形式,向广大师生诠释好“五有”大学的基本内涵,做到有氛围、知内涵、促行动,让“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基本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6.加强校园文化标识规范管理。对校园文化标识及校园景观、路标、学院和部门名称等文化标识规范管理,对部分有“双语”要求的标识或表述规范翻译。
十、关于国际化办学
27.加强教学管理与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实行分类建设、分类管理。立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核标准,加大下拨学院经费的额度,提高外教课时量和课时费。制定相关政策,打通在校本科生进入国际学院学习的渠道。开展国外留学研究生共同培养,提高在华国外硕士培养质量。
28.加强办学硬件建设。提供更多小班课教室及留学生办公、活动和住宿等场所,完善实验室建设及办公场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资源。
29.加强国外优质师资引进。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引进更多国外学者,并给予符合条件的人员相应的职称及校内国际合作博导资格等待遇。
十一、关于资源配置和保障
30.加强四方校区建设。尽快实现部分大楼(如CCE、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无线网络的覆盖。在CCE大楼建立公共分析测试平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精细化工实验楼安全隐患多,尽快合理处置。大学科技园乱停车现象严重。增加四方校区财务报销窗口。
31.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联合市政、浪潮、网信办以及相关学院,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尽快建立橡胶大数据中心、化工大数据中心、材料大数据中心、大学生数据中心等平台,构建大数据决策、大数据管理、大数据评价机制,推进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提升互联网+管理程度。
32.提高财务管理效能。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保障重点”的原则,如将人才引进、崂山学者、青年崂山学者、科研启动经费、高水平论文奖励等,与学科建设有关的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把学校可支配财力更多向基础保障倾斜。加强财务报销机制创新,简化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报销程序,节省教师报销时间。
33.加强房屋仪器等公共资源管理。切实规范和加强科研和办公用房、大型仪器设备等公共资源管理,妥善解决个别调离或退休人员占用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或闲置的问题。构建移动图书馆。
34.尽快建立电子一卡通门禁系统。在CCF楼、D1、D2、D3楼,以及实验室、学生宿舍安装电子门禁。
35.用好贷款推动建设。山东省对高校建设贷款已放开,学校抓住用好这一契机,推进三校区建设。
36.进一步改善后勤服务工作。寒假期间开放部分宿舍、食堂,为开展科研活动的研究生提供方便。
37.制定节约管理政策和办法。制定专门制度,杜绝水、电等资源的浪费现象,节约办学成本。
(编辑:刘俊杰 审核:毛常明)
2017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