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办公室风采 >> 正文

认识四重意义 把握四维内涵 聚焦四面发力

作者:马连湘      编辑:校办      发布日期:2017-12-26 

——关于加强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几点思考

过去的11月,可谓我们科大的“专业认证月”,安全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等四个专业的认证专家到校考察接续推进,一片繁忙的景象。感慨六年摸索实践,学校于2012年启动的专业认证,让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专业认证的育人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初步彰显。着眼下一步工作,要认识四重意义、把握四维内涵、聚焦四面发力,进一步压茬推进专业认证,进一步加强提高培养质量,切实发挥专业认证对学校“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动作用。就此,谈几点思考。

一、认识“四重”意义

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对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健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从以下“四重意义”上深化认识和理解。

1.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发展,首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标准。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底色。要培养一流人才,就要办好一流本科,就必须要有一流专业做支撑,专业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和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正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施专业认证驱动我们,立足新时代更新育人观念,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成就一流本科教学,这就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路线图,也与我校多年坚持实施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等战略不谋而合。

2.顺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当前,“新工科”理念在全国高校成为热点,《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北京指南”》新工科“三部曲”相继出台,强烈导引高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我校起步于工科教育,工科领域具有很厚重很扎实的基础,如果能够把“新工科”理念与工程认证有机结合,立足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将进一步焕发我校的工科潜力、进一步彰显我校的工科优势。

3.支撑“双一流”战略的需要。当前,我国已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党的十九大也提出明确要求。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空前机遇,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双一流”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是培养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一流人才。“双一流”建设要求重构专业教育理念,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专业建设主要包括生源建设、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支撑条件七个方面,而专业认证的标准与要求恰好涵盖了以上内容。以专业认证为发力点,扭住专业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建立基于学习成果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的潮流包括发展理念和发展标准同频共振。《华盛顿协议》是世界范围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认证联盟,其会员国承认各国专业认证的各个环节与相应的政策、准则和方法类似,设置的课程与所需的知识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同时也承认经过认证的各国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在满足工程实践的基本要求上具有实质等效性。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专业认证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从而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我校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办学传统与优势,通过实施专业认证工作必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生走向世界,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国际美誉度。

二、把握“四维”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使命和新要求。面对使命召唤,高等教育要更好把握人才培养这个第一职责,更主动聚焦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规范、检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重要标准、重要动能。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上把握内涵。

1.专业认证是一份大礼。传道授业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所系。专业认证最直接和最终受益者是学生,这是送给学生的一份大礼。可以说,专业认证直指“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组织、实施和成效,这是高等教育坚守初心、回归校本的最直接体现。这里的“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构筑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责任”四位一体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体系,特别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环境、安全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校确认进入认证程序以后,要依据认证标准,审视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是否根据人才需求进行了调整,是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等。专家入校考察时,不仅考查学校教什么,更要考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考查学校拥有多少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更要考查这些资料、这些资源被学生利用的情况;不仅考查学校拥有教授和名师的数量,更要考查优秀师资在教学中的投入;不仅考查学校培养出来多少优秀人才,更要考查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状况。这种既要“皮子”又要“里子”的机制,倒逼“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落地落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标的达成,从而取得目标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岂不是送给学生最实际最有效的“福利包”。

2.专业认证是一种引导。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责是人才培养,所有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实践主题都要围绕这一命题展开,这是要旗帜鲜明坚持的人才培养导向。专业认证恰恰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它引导高校认真梳理人才培养各环节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新认识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内涵建设,落实好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的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的理念引导学校和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要求更科学更系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化、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化,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在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达到更高的标准 ,尤其是增强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践组织实施、教师教学理念对接、结果成效检测考量等一系列环节,都植入“认证”的新理念新引导。

3.专业认证是一种督促。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始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不断强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要求全体教师和各部门必须具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不断调整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意识,这设置了一种制度化的督促和警醒。

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要求被认证的专业建立一种具有“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特征的持续改进机制,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持续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续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实施“痕迹化”管理的过程,通过构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基于学习效果和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进而推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堂和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持续改进提升,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这正是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全员育人的重要体现。

4.专业认证是一面旗帜。专业认证作为一种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手段,必然会带来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尤其在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架构重建、教学资源保障支撑等方面必然发挥出“推进器”“配置器”“孵化器”功能,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商,有助引入其他兄弟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做法,发挥好对专业建设的“旗帜引领”作用。

从全校的工作角度看,这面“旗帜”将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从领导重视、机制构建、氛围营造、经费投入等关键因素上予以倾斜和保障。这面“旗帜”将有助于统筹多方面资源,破解专业发展中的瓶颈困难,改善专业的软硬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这面“旗帜”将引导学校加强基础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和实训实习场地资源保障等等。专业认证这一“旗帜”,将确保专业育人的理念在全校师生中落地生根,回归人才培养的教育初心。

三、聚焦“四面”发力

从我校实施专业认证工作近六年的生动实践来看,这项工作是学校和专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是学校接受先进办学理念并不断根植、开花结果的过程。从实际效果来看,实现了学校、学生的“双受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学校办学声望提升。下一步,我校就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把握规律性,增强专业认证的能力和本领,着眼覆盖面和受益度,从以下“四个切面”精准发力,不遗余力地推进推深推实认证工作,以更好激发认证的育人潜能。

1.完善组织协调机制。“领导重视、广泛参与、精心筹备、协同推进”是学校认证工作卓有成效开展的重要法宝。学校将专业认证与审核评估有机结合,将推动全校专业认证工作定为教学评估中心的两大职能之一,明确了学校教学评估中心作为全校专业认证工作的专属组织机构,对全校专业认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着眼未来,全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建立专业认证理念的推广宣传深化落地机制;更加注重建立学校与专家、认证协会、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对接机制,更加注重建立专业认证的指导咨询服务机制,更加注重建立校级认证专家队伍的督察引领研究机制。

2.构筑制度保障体系。要注重从制度体系设计上为专业认证构筑保障、提供支持。学校专门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专业认证管理办法》,在建设经费及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学校对提出专业认证申请的专业给予10万元认证启动经费,对每个受理专业划拨350万元经费用于专业办学条件建设和认证的咨询、调研、人员培训、协作以及整改等。通过认证的专业,学校还将进行奖励。另外,《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青岛科技大学普通本科专业分类管理及动态调整实施办法》等文件,也从不同方面支持和引导专业认证,这对于调动各学院各专业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多措并举,已构筑起“立体化全方位”专业认证支撑保障体系。

3.巩固已有经验规律。目前,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三个专业正式通过了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安全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已完成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制药工程、金属材料5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8年专业认证申请,以上数量暂居全省高校第一位。

基于前期的认证工作,学校初步形成了适合自身实际的独特做法和经验。第一,学校高度重视是前提,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尤其是专家入校期间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动“靠上去”“跟上去”,形成了良好氛围;第二,机制体制健全是基础,建立了一系列自查自评体系、宣传引导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奖励激励体系等等,夯实了开展认证的基本条件;第三,资源合理配置是支撑,在今年4个专业认证中,结合历史发展阶段和要求,学校在有限的教学经费中为其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教学基本条件保障等方面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师生广泛参与是根本,整个认证过程中,从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所在学院、具体老师等各个层面“一盘棋”,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精益求精,体现了高尚的事业观、大局观和发展观。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进一步巩固好发挥好。

4.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对于认证工作必须具有战略意识和机遇意识。专业认证不是麻烦,不是额外的工作,而是机会难得、稍纵即逝。无论已经通过认证的专业还是尚未申请认证的专业,都要切实增强危机感。目前,各高校都开始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挑战越来越大,学校前期工作积累的优势将会受到明显挑战。可谓是“前有伏兵,后有追者”。新的各专业认证申请受理的难度逐步加大,一次申请即被受理的可能性逐步减小,已经通过认证的专业,每隔6年还要进行再次认证,依然面临“不通过”的危险。对此,学校各单位各学院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定力,尤其是自动化、复合材料工程、生物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物联网、通信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要加快步伐,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六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构筑起了良好的基础,但这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的一个过程,对标达标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主动作为,扎实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发力、干部尽力、教师给力、上下合力、学生受利”的良好局面,为学校“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上一条:青科大一号”卫星冠名仪式暨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举行 下一条:第十一届产业经济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在青科大召开

关闭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2-88956333 传真:0532-8895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