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校内信息 >> 信息参考 >> 正文

信息参考(2017年第5期)

作者:政策研究室      编辑:校办      发布日期:2017-05-22 

信息参考

编者按:4月26日,我校首届理事会成立,这是学校加快推进“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届理事会由35位理事组成,其中理事单位21家,个人理事14人。会议选举党委书记刘兴云为理事长,校长马连湘为常务副理事长,袁志发、谢克昌、刘献君为副理事长,省教育厅、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为副理事长单位。

首届理事会体现了“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拓展朋友圈、齐心谋发展”的良好效果,构筑起了“政府、学校、社会、校友”协同育人机制,将为学校加快“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撑。

在学校首届理事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学校专门组织与会理事就学校改革发展进行了分组研讨,校领导分头参加了各组研讨。理事们以“科大人”和“主人翁”姿态,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好点子、好建议、好思路,体现了理事们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和希望学校快速发展的迫切愿望。校友会、规划处前期对各组研讨内容进行了整理,现将部分意见和建议原文摘编如下,供各位领导决策参考。

党委(校长)办公室研究室

2017年5月22日

青岛科技大学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理事分组讨论意见和建议摘编

(根据本人录音整理)

一、关于理事会自身建设方面

理事会作为大学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学校情况不断探索。首先,要充分了解理事会的理念、结构和咨询三方面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决策咨询、协调政府与社会资源、筹集资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学校在关键点上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要结合实际,对中国大学理事会的运行方式进行探索。这方面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摸索前行,争取在国内走出一条好路子。

2.大学咨询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在发展关键点上,需要发挥理事会的咨询和协调作用,发挥好理事会的引智、引策和引资的“三引”作用。

刘献君:中国大学探索的第一位应该是咨询。对于中国大学的治理体系来说,咨询体系不够,不健全。就像司机看表盘来开车,大学书记校长开这么一个“大车”,怎么走,走向哪,这都需要咨询。中国大学治理体系里面缺咨询、协调和筹集资金三个重要的方面。对于咨询而言,只有在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提出比较准确的咨询意见;对于协调而言,以理事会的形式与政府等方面协调就会更方便;对于筹集资金而言,大学不产生资源而是消耗资源产生人才,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可以在理事会框架内进行。总体来说,理事会的建设是一个探索过程,希望青岛科技大学能在国内走出一条好的路子。

3.理事会应起到资源整合,联系学校、企业、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综合优势,特别是在政产学研结合方面,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谢克昌:理事会要发挥联系政府、社会、企业的作用,特别是在政产学研融合方面,要解除政产学研结合中的障碍,解锁松绑,“去堵消淤”,力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为科研成果一方面引领学科的进步,另一方面转化为产业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企业技术改革创新。前者是高校的职责,后者是企业的责任。而政府要发挥推动作用,减少壁垒,将二者有效对接,发挥各自责任。

4.理事会要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从教育源头上重视校友文化培育,充分发挥校友优势回馈母校,广泛宣传,吸纳更多社会捐赠,助力学校发展。

二、关于学校的改革发展方面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学校要做出新一轮探讨,调整结构,完善治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快学校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在青岛引进50所大学的背景下,面对有限资源,学校需要深化改革,调动学院和老师积极性,大胆创新机制体制。

袁志发:第一,“双一流”建设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学院。如何加强学院的工作对于实现“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学院领导班子要团结,班子建设好,队伍才会团结,把队伍带好,大家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要“约法六章”: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团结、党性。这“六章”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第二,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产生可以看见的实际成果。比如,每年年底要展示老师成果,包括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做的实事等,让老师和学生都看得见。同时要注意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从对老师的要求抓起。

中石化联合会:学校现行的指标模式给教师规定了一些硬性指标,使得有些老师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而过于看重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等,同时造成了教师压力过大等问题。建议可以试行“教学一条线、科研一条线”的模式,由教师自行选择自己集中精力主打哪一条线。这样既能兼顾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又能解决部分教师分身乏术的困扰。

2.学校要继续发展,需要调整结构,要加强理工文与产学研的结合。

袁志发:要把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的资源整合这一“概念”移植到学校来。青科大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尤其在化工、材料、工程方面得到学部支持,学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学术要整合资源,工科要整合,文科也该考虑整合,建议成立人文社科学部,整体调配人文社科资源,不同专业之间优势可以互补。

3.学校要重视工科发展,从长远来看,要加强理科支撑、工科拔高。

刘献君:青科大基础好,在2017年中国大学与科研院所研究影响力排行榜中,中科院第1名,青科大是第111名。学校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就是结构问题,如果不调整结构,功能就很难发挥。理工文不结合,培养不出人才;产学研不结合,孕育不了成果。从长远来看,要加强理科支撑、工科拔高,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在学科调整、结构调整方面,可以寻找标杆,比如可以把华中科技大学做一个标杆,借鉴相关经验,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4.学校宏观上要制定一个大目标,并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要坚持特色发展,并不遗余力地实施。

谢克昌:发挥独特优势,坚持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成为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青科大历史悠久,特色突出,是亚洲唯一的以橡胶为基础的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学。建设“双一流”,对于地方高校并不是高不可攀。特别是,青岛市大力引智引才计划对学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继续坚持政产学研融合的特色,念出“外来和尚”不会念或念不出来的经,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把特色变为优势,以优势来建设“双一流”,最终实现建设“双一流”的目标。

万华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学校要制定一个大目标,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实施。大目标决定大格局,在这个大目标指导下做出详细的战略规划。战略就是其他人还在讨论如何做的时候,自己就已经朝着正确的目标大步前进。

彤程集团:青科大应立志成为像美国阿克隆大学等在专业领域顶尖的高校。科研与古人写诗的四个高妙类比,即:理高妙,通过理论知识增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意高妙,就是要敢想敢做,比如石墨烯的意外发现,石墨烯研究现已成为青岛市重要的发展方向;想高妙,政府企业等要给创新创业者足够的支持,把他们的创意真正变成企业的效益,加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自然高妙,即可以引进著名科学家团队,努力把对产品的想法转换成实际课题,再交给企业转化成产业项目。

5.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营造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谢克昌:只有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高水平大学。当前大学应该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来培养学生,文化育人主要就是在道德品质方面来培养。所以,高水平的大学应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的人才应该是以德为先,学校应该把如何培养出“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放在首位。

刘献君:大学是一个理念社会。理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但顺序不一样:政治是权力,在政府那里排在第一位;经济是利益,在企业那里排在第一位;文化是条件,对于大学而言最重要。理念体现在校训上,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大学没有自己的理念,各校的校训和核心理念趋同。青岛科技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理念。

万华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一个学校的学生如果喜欢学校,对学校有很深的印象也会增加学校的影响力。文化是无形的建设,要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无形地影响学生。要经常宣传,落地生根,不空谈口号,争取每个字都有一个实践案例,都有一个科大故事,这样的文化才是有特色的、站住脚的,才能深入学生。这种文化应该是青科大自己的特色,要努力传播这种特色文化,成为文化品牌。

三、关于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与行业的广泛认可。但是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上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在学分和课程设置上与企业相契合。要结合社会发展和企业现实需要,在新材料、化学化工、机械、自动化、环保、节能等方面培养更多人才。

万华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学生时期也要进入社会,社会实践不能空谈,尽量进入企业实习,到企业看看,增加对企业的了解。比如,学习化工的学生到化工企业看一遍,回来之后就更有动力,知道学习方向。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进入企业后学生也能快速上升。

2.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作报告,讲述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发展现状、企业生产实际等内容,让学生知道努力方向,了解行业与企业需求。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学校应进一步重视橡胶与汽车行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课、职业规划等选修课,开展公益讲座,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接地气的毕业生,刚毕业就能很快融入企业。注重邀请校友回到母校做讲座,这种讲座有一种天然亲切感,大学生很容易接受。

3.加强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研究生,缩短毕业生试用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

麒祥集团:学校注重学历教育,企业注重学习能力,这就形成了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现状。同时,学校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清晰,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另外,感觉目前学校科研能力有所下降,在业界的声音有变小的趋势。比如橡胶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橡胶生产企业工作,很多去从事橡胶贸易,这样导致生产研发类企业校友逐渐变少,这是一种危机。学校需要做好就业引导,形成在橡胶产业的每个产业链都有校友“挑大梁”的局面,这样才是“橡胶黄埔”。

陆宇集团: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要多结合实际,不应该一张备课纸用到底,要紧跟专业发展潮流,可以组织学生多到实地工厂参观。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考虑开设商务礼仪、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海湾集团:现代化工企业与传统的化工企业不同,更加重视体现循环利用,绿色安全、生产效率等方面,人才培养也要紧跟新形势,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多到企业看看。校企之间的科研合作和业务培训也是重要的合作方向。

四、关于政产学研融合方面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融合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在学校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协调,争取资源配置,促进政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学科,力争取得新突破,率先做成一流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市北区人民政府:市北区未来五年的规划中,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第一,进一步发挥学校平台资源优势,做好政府和大学如何结合的课题;第二,市北区人民政府与学校共同打造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好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结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市北区政府会积极协调四方校区周边建设和发展,共同打造科技高地。

崂山区人民政府:崂山区政府会结合崂山区的产业规划,发挥学校的产学研优势,密切与学校的科技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高密市人民政府:青科大校地对接工作做得很好,在高密当地反响很好。下一步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学校科研创新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园。建议在高密校区增加高密当地企业需求较多的机械装备等机电类专业学生名额。建议在高密设立校友会,发挥越来越多在高密就业的校友集聚效应,支持高密市发展。

中德生态园管委:管委将大力支持中德校区建设,服务学校发展,与学校共创美好未来。管委将用五年时间创建国际一流园区,为青科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美好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建议学校在园区绿色发展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吸取在中德合作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学校可以考虑效仿德国弗朗霍夫模式开展产学研工作。弗朗霍夫学会虽然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但它是以协会身份注册的独立社团法人,是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科研机构。所谓“民办”是指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所谓“公助”是指政府部门提供其基本的运行经费,以及学会下属的各个研究所通过竞争取得政府的科研项目;所谓“非营利”是指该协会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进行有收入的、与科研工作有关的活动,取得的收入不得用于出资人和机构人员的分配,而是用于事业的再发展。

2.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引进培育创新团队,加强学术带头人建设,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起来。

谢克昌:建议以国家发展、社会需求,来建立学院的专业和产学研团队,接力配置校内外资源,形成开放融合的新生态。产业技术发展的成果最终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有一系列产学研融合的案例。希望青科大更加注重实践育人,把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战略与国家发展的需要对应起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的协同,把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起来。充分发挥橡胶特色和中德合作办学特色,努力实现“双一流”的目标。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科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什么都要做,但要有特色,有特色才有位置。希望把如橡胶专业这样的优势专业作为突破性的专业做成一流。要建设一流专家和橡胶产业校友等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和校友的优势。

3.探索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常态沟通机制,做好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发展需求的链接。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每年招聘环境类、化工类专业学生较多,希望将来招募一些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下一步希望在学校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培训新华员工;希望学校与新华公司有更多项目合作,培养双方人才,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又为学校培养人才;希望就质量控制、环保、节能等问题与学校专家学者建立沟通机制。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企业生产发生很大变化,大部分实现机械替代,自动化程度高。但公司的自动化、机电类专业人才缺口依然严重,希望学校紧跟企业智能化的步伐,增加这些人才的培养。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学校科研学术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要针对橡胶领域加以延伸,特别是针对企业环保和能耗,迫切需要解决环保新材料方面的问题,加强研发攻关。中策200个亿的研发经费,青科大占比很少,期待加强合作,提升占比份额。另外,江苏浙江及周边集聚着大量橡塑产业,对橡胶相关专业学生的需求大。而近年来学校大多招收的是山东籍学生,山东人恋家,培养几年之后就回山东了。建议学校在江苏浙江一带增加橡胶专业等特色专业的招生计划,使更多江浙籍学生接受橡胶专业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生源结构。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讲需求,重视与青科大合作,期待了解青科大科学研究成果。将来高铁技术发展方向是智能、绿色,特别期待在高铁新材料、环保涂料、高铁减震降噪等领域与学校加强合作。

4.学校近年来重大成果不足,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视不够,敢拼敢闯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应与企业在共建实验室和共同申报项目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全面合作。

海信集团:海信集团2014年在塑料、橡胶零部件等方面与青科大有合作,2017年已有三个合作项目在进行。集团将在免喷涂塑料件、冰箱减震以及塑料件检测等方面继续与青科大开展合作。此外,集团将与学校在建造空间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申报国家项目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科大与软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学校和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联系,在技术研发和申报项目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全面合作。

(供稿:校友办、发规处 编辑:刘俊杰、丁 鹏 审核:毛常明)

上一条:信息参考(2018年第1期) 下一条:信息参考(2017年第4期)

关闭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联系电话:0532-88956333 传真:0532-88957187